東亞雅樂
以下資料整理自陳玉秀著《雅樂舞的白話文》,1994年,台北:萬卷樓出版
趙綺芳整理,2008/4/11
雅樂舞的身體:「是一個包括政治、道德、思想、美學、藝術、風俗等人文背景所延伸的身體藝術」(陳玉秀 1994:23)
中國
* 自周朝、秦漢至元明清:宮廷祭典所宗法之風格
* 參與祭典者:政治領導者、祭典執行者(奉常、太常)、樂工、史官(雅樂內涵詮釋者)
* 目的:政治教化;身體氣質(和、氣)的傳承
* 「其治民勞者,其舞行綴遠,其治民逸者,其舞行綴短,故觀其舞,知其德」
《樂記‧樂施》
* 秦朝之後:文舞與武舞。歷代宮廷大約承襲舊作但賦予不同的形式與意義。
* 歷朝雅樂舞風格之演變:先秦─雅(道德上的正直);漢-素樸;隨唐以入雅與否作為形式的
區別;宋-追求和、氣的精神復古期
韓國
* 延襲自中國夏商周三代的遺制(田邊尚雄 《朝鮮音樂考》)。宋代大晟府的大晟雅樂影響高麗宮廷,李氏
朝鮮宮廷樂制:雅樂(宗廟與文廟音樂)、唐樂(中國唐至宋代的俗樂)、鄉樂(韓國本土的音樂)。
日本:
* 文武天皇大寶元年(710AD)制定大寶令設雅樂寮
* 八世紀初自中國大陸、朝鮮半島、渤海國傳入,盛行約三百年,於日本奈良大佛供養大典演出
* 十五世紀 因戰亂樂人離散
* 豐臣秀吉時召集奈良天王寺的樂人在京都崇振雅樂
* 明治維新時設雅樂局,後為宮內省雅樂部、宮內廳樂部
* 雅樂舞風格分四類:文舞、武舞、
走舞、童舞
*「日本尚有蘭陵王破陣樂,戴假面具上場,有發揚蹈厲之概,太平樂者四人對舞,皆緋衣配金魚帶,俯仰揖讓,渢渢呼雅音也。高似孫堂樂曲譜明皇三十四曲,立部八曲:一太平安舞,二太平樂安舞,三破陣樂。高注曰:太平並周隋遺音。考齊書,蘭陵王入陣必戴假面劇,因為蘭陵王破陣舞,則破陣樂亦因齊制也。日本唐時遣使習典章制度,此二曲蓋得之於唐樂。作時伶人十數,披裲襠衣,跪生席外,旁列樂器,先擊鼓,鼓停,舞者四人出,笙簧管籥諸樂雜作,一人吹笛,抑揚抗墜,極和而緩,樂止舞亦止。余飲巨室家,巨室召宮中供奉伶人為此。千年之樂,不圖海東見之,禮失求之野,不其然乎。」(黃遵憲語,出自陳玉秀 1994:30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